1. <source id="cerrj"><address id="cerrj"><kbd id="cerrj"></kbd></address></source>
        1. <wbr id="cerrj"></wbr>
              1. 海東日報首頁

                那些追光的人

                ——來自海東市綠色發展一線的系列報道(六)
                2024-08-02 09:19:54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青茉莉

                洶涌的黃河很難得地在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留下無限溫情,她伸出臂彎,將眾多村落擁入懷中,極盡柔情地呵護著兩岸的杏樹、梨樹以及莊稼。

                黃河在這里的一個側身,留下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也讓群科有了“水果之鄉”的美譽。你看!那一棵棵杏樹,妖嬈迷人,尤其是花開時節,第一個把春的氣息喜形于色地告訴世人。聞訊而來的人們摩肩擦踵,以杏花節之名,在這里相會,在這里被陶醉。

                離開黃河不足一公里,卻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沿著一條深深的溝壑向北面的山體攀爬,荒蕪似乎令人窒息,讓人無處躲藏的毒辣太陽,直射在裸露的皮膚上嗞嗞作響,被曬出的油脂混合著汗水在臉上流淌。

                終于將一截陡峭的山路甩在身后,這是一個叫大尕灘的山頭,一溜的平房,幾頂帳篷,外加一排排的光伏板,就是化隆民安光伏電站的所在。再往高處,道路繼續彎曲著向上延伸,更多的光伏板散落在更高的山坡上。

                站在大尕灘,已經看不到黃河,也看不到群科新區的高樓大廈,甚至已經看不到一棵樹木。除了光伏板下面陰影里那些隨風舞蹈的小草,目之所及,是層層疊疊的黃土。

                正在光伏板下巡檢的周華祥臉膛黑紅,一看就是長時間待在大山里風吹日曬的緣故。他如今是常駐光伏電站的站長,手下的兩個“兵”是他的徒弟,電站大大小小的事都得他拿主意。

                進入新能源領域工作前,周華祥是青海大通橋頭鋁電的一名工人,眾所周知,橋頭鋁電是一座火力發電廠。

                周華祥是樂都區碾伯街道西門村人,2005年9月份,他考入重慶市電力高等??茖W校,成為該校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的一名學生。這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茖W校“含金量”很高,是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重慶市示范性高職院校、教育部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教育部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

                畢業后,周華祥成為橋頭鋁電的一名電器運行工,主要負責設備的運行與維護。電器設備異常復雜,操作起來不得半點馬虎,進入車間要想操作任何一個設備,都必須憑票進行,也就是說,必須持“操作票”才行。“操作票”上列有具體的操作規范流程,念一條執行一條,不能超范圍進行操作。

                實踐和書本之間還是有著一道鴻溝。剛進廠時,周華祥也覺得很吃力,對很多電器設備上的代號搞不懂,許多圖紙圖標看不懂,甚至設備出現報警也不知道該怎么處理。記得有一次,他在進行刀閘操作時拉到一半電機突然不轉了,他頓時嚇得冷汗直冒,要知道這樣持續下去設備會對地放電,會對人造成生命危險。好在老師傅就在跟前,緊急采取手動方式,將刀閘合了回去。從此,周華祥在工作中學會了謹慎和仔細。

                2016年,隨著生態環保政策的趨緊,橋頭鋁電火電機組的壽命期剛好到期,火電項目被拆除,周華祥面臨著工作上的分流。該何去何從?周華祥第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我還是干電力吧?要不還得從頭開始。”剛當上新郎官的周華祥與其說是和新婚妻子孫海蘋商量,還不如說自己已經打定了主意。

                周華祥這次所說的“電力”,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即新能源電力,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綠電”,是綠色算力產業最為重要的一環。

                彼時,新能源賽道風起云涌,特別是在青海,水資源豐富,氣候干燥少雨,光照時間長,適合水電、光電、風電以及水光互補發電等綠電產業布局,華電、華能、國家電投、大唐、中廣核五大集團均在青海攻城略地,紛紛搶占新能源市場。據青海省能源局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省清潔能源裝機超過5100萬千瓦,占比92.8%,發電量占比超84.5%,特別是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新能源裝機、電量占比“雙主體”。2024年青海省將新增清潔能源裝機1500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還將進一步提升。青海電網已成為含碳因子最低的省級電網,綠電含量居全國首位。

                目前,青海黃河上游水電基地已成為全國十三大水電基地之一,已建成投運百萬千瓦以上大型水電站5座;新能源方面,已建成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兩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獲批國家三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2434萬千瓦,占比超全國10%;儲能方面,集中開工建設三座76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加快建設電化學、壓縮空氣等儲能項目,國家儲能發展先行示范區全面起勢。推動水、風、光、火儲等多種電源協調發展,形成安全、穩定、可靠的綠電供給體系。

                在海東市,綠電產業也乘勢而上,并已形成燎原之勢。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目前已建成水電站10座,實施光伏發電項目51項,全縣清潔能源總裝機147.4兆瓦;互助土族自治縣除現有的200兆瓦農村分布式光伏項目外,正在啟動中電950兆瓦新能源綠電制氫、阿特斯500兆瓦源網荷儲牧光互補一體化項目;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現有4座大型水電站平均發電量已達到102.4億千瓦時,上網平均電價每千瓦時僅為0.18元;化隆首個250兆瓦牧光互補光伏項目自2023年4月26日首次并網發電至今,上網電量已達2.544億千瓦時,累計帶動當地3500人就業,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雙贏……

                化隆山大溝深,氣候環境惡劣,尤其是卡力崗山區,曾是貧困的代名詞,而今卻因“禍”得福,在新能源的加持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曙光。

                周華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依依不舍地離開剛剛結婚四個月的妻子,一頭鉆進了化隆縣巴燕鎮的西山里。

                巴燕西山,平均海拔3200米,山里氣溫寒冷,一年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另一個是“大約在冬季”,即便是最為美好的五六月份,山里都穿不著短袖,雨雪、大霧時常“光顧”,給周華祥他們日常的巡檢工作制造了不少麻煩。

                雖說上二十天班可以休息十天,可往往臨到休息時卻回不了家,一場大雨或大雪,就會阻住周華祥回家的路。山上種不出任何莊稼,也同樣種不出蔬菜來,每次下山到巴燕去買菜,都要裝滿一皮卡車,確保半個月不用再下山。這樣,“嬌貴”的蔬菜不能買,蘿卜、土豆、白菜成為主打。山上沒有水,同樣只能靠去山下拉水,別說洗澡,衣服都沒得洗,臟了只能攢到休息時拿回家去洗。

                兩年后,周華祥所在的公司接到一個特殊的項目——位于群科鎮的化隆安民29.5兆瓦光伏電站項目。這是一個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是全縣144個貧困村共同的希望。作為精兵強將,周華祥被抽調到這個項目上。

                “比起巴燕西山,這里的條件好多了。”艱苦的工作環境早已磨平了周華祥的棱角,對于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工作,他都能泰然接受。實際上,雖然距離城區近了,周華祥仍很少下山,除了思想上已經“與世隔絕”,他所要干的活很多,根本就沒有閑暇的時間逛街。

                就在我們上山的前一天,光伏電站需要更換設備,因為光伏板白天發電,只能晚上打著手電筒進行更換,地處大山,5月的夜晚寒氣逼人,但3個小時的活干下來,周華祥和兩個徒弟卻累出了一身的汗。

                光伏板都是安裝在山坡上的,搬運設備是最讓周華祥頭疼的事,有些設備重達200斤,在陡峭的山坡上,兩三個人沒法抬,一個人又扛不動,有勁也使不上,只能一點一點往上挪。

                “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第一次上山,女兒還沒有出生,一眨眼現已經上小學了,望著視頻通話中的乖巧女兒,周華祥總有一種想要落淚的感覺。

                “這個周末,我一定要回去。”周華祥轉過身對著我們說的這句話,更像是在自言自語。然而,現在的他依舊得堅守在山上,因為他知道,他看守的不僅僅是一個光伏電站,而是肩負著化隆群眾的重托。

                在大尕灘看不到的地方有個不大不小的村落叫雪什藏村,全村被掩映在黃河岸邊濃密的樹林里。前往朱壽全家的路旁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榆樹特別粗壯,同行的群科鎮雪什藏村黨支部書記張德西確信,這兩棵樹至少有100歲以上了,至今每年依舊枝繁葉茂。

                雪什藏村的村民們特別喜歡花花草草,村道兩旁、院落里種滿了各種花木。朱德壽家也不例外,剛剛開敗花的牡丹旁,一叢叢月季正在花枝招展,一棵梨樹上,梨兒也已有鵪鶉蛋大小。

                朱德壽從小殘疾,耳朵不好使,說話也不流利,見我們來只是招招手,老伴劉外姐健談,回憶起她當年從二塘鄉的山里嫁過來時的情景,說那真是一場緣分。今年67歲的朱壽全是村里的護林員,68歲的劉外姐是保潔員,都是村里的公益崗位,兩人每年能拿到近萬元的工資,每月還能各自領到200元的養老金。

                張德西說,像朱德壽這樣的脫貧監測戶,村上共安置了5戶6人在公益崗位工作,發放工資的資金,就來源于光伏電站這一“陽光銀行”。

                化隆安民29.5兆瓦光伏電站所建設的地方,有雪什藏村29.2公頃土地。上世紀90年代,村里人突發奇想,想要在兔子都不拉屎的山地上種出點什么,開出的土地里終于種上了土豆、小麥,顆粒無收的結果可想而知。

                “說大尕灘能給我們帶來效益,誰都不相信。”2018年村民大會討論光伏電站項目時的情景仍烙印在張德西的腦海里。當時他心里也沒底,莫說幾十年的荒地能產生效益,單就這陽光能變成錢,他就有點犯嘀咕。光伏電站建成的第二年,村里收到了兩筆錢,一筆是土地租金,每畝200元,共87600元,一筆是光伏發電收益金,9萬元。

                村集體經濟就此破零!這叫張德西心服口服。

                有了資本,鄉村振興的后半篇文章“寫”起來就酣暢淋漓,而后村里又發展了果園、在群科新區購置了商鋪,除去投入的資金,現在村集體的賬面上還有38萬元現金。

                雖然相隔60多公里,一個在黃河岸邊,一個在湟水北側,樂都區壽樂鎮楊家山村也演繹出和雪什藏村一樣的“陽光”故事。

                楊家山村形成于明代,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這里有著三官廟、烽火臺、藥王廟等遺跡,似乎在訴說著楊家山曾經的不平凡。但身處大山,卻早已注定楊家山落后的宿命,楊家山村現任村委會副主任楊富英對此深有體會。

                也許因了名字里有個“富”字,他不到30歲就離開家鄉,做生意、跑運輸,最終富了起來,在樂都城區買了房、安了家。村里的山地即便能養活人,也不會讓人富起來,楊家山169戶人家,走出去的就有100戶,多數是去了新疆承包土地種地,戶籍雖然在楊家山,幾代人幾乎都沒有回來過。

                2017年,楊家山村也有了“陽光存折”——300千瓦集中式扶貧光伏電站在村里建成,至2023年累計發電上網電量277.42萬千瓦時,發電收益超過208萬元,貧困戶年戶均收益2200元以上。

                青海綠電無疑是一個奇跡,它是富民電,是綠色算力的“充電底座”,更是通過青豫綠色電力大通道,不僅造福了中原大地,還點亮了北京大興機場、閃耀了杭州亞運會……省長吳曉軍就此提出:青海要搶抓國家“東數西算”有利時機,著力把“綠電”變“綠算”、把“電纜”變“光纜”、把“瓦特”變“比特”,努力培育新發展動能,開辟發展新賽道。

                如今的海東,正借助綠電“能量”,早已奔赴在了綠色算力的新賽道上。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欧美高清精品,午夜精品小视频,秋霞AV免费
                  1. <source id="cerrj"><address id="cerrj"><kbd id="cerrj"></kbd></address></source>
                    1. <wbr id="cerrj"></w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