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urce id="cerrj"><address id="cerrj"><kbd id="cerrj"></kbd></address></source>
        1. <wbr id="cerrj"></wbr>
              1. 海東日報首頁

                退役不褪色 他們這樣彰顯軍人本色

                2024-08-01 09:06:06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賈麗娜

                他們本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凡人,卻義無反顧地披上戎裝、接過鋼槍,保衛國家的長治久安,守護人民的歲月靜好。退役后,他們初心不改,軍魂依舊。在人民需要的時候,主動擔當,沖鋒在前。在海東市這座具有深厚雙擁熱土的城市,有無數名退役不褪色的退役軍人以滿腔熱情投身社會發展、鄉村建設,堅定為家鄉謀振興、為百姓謀富裕的初心,立足各行各業,以拼搏實干的精神彰顯軍人的責任與擔當。

                ●羅彬:為海東經濟發展增光添彩

                近年來,在“讓‘最可愛的人’成為‘最有用的人’”的創業、就業環境中,海東市接連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退役軍人企業家,青海宏博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羅彬就是退役軍人自主創業的典范。

                在海東市平安區平安街道西南側有一座山體呈紅色的山,被當地人稱為“大紅嶺”。這里原本是一個大風起沙塵,下雨流泥水的淺山地區。干旱少雨的氣候條件,讓世代生活于此的村民感嘆:“在我們這個地方,想種活一棵樹比照看娃娃還難!”

                然而,一切都隨著羅彬的到來發生了徹頭徹尾的改變。如今的大紅嶺五彩繽紛,春天,漫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宛如一片童話世界;夏天,滿眼的綠意,大地像是披上了紅綠相間的毯子;秋天,杏子和樹葉的金黃,襯托出一片豐收的美景,當地群眾將大紅嶺稱為“杏福嶺”。

                2001年6月,從部隊退役后的羅彬開始了創業之路,本該做著建材生意的他因姑姑的一次到來,發生了悄然的轉變。原來,遠在西藏昌都經營家庭農場的姑姑由于人手不夠,便打起了讓羅彬幫忙經營農場的主意。然而正是這一次幫忙,讓羅彬一下子看到了林業經濟特別是優質苗木市場的發展前景。

                2011年1月,通過海東市招商引資,羅彬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創辦了青海宏博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期間,他潛心研究種植技術,用長達7年的時間培育出適宜本土規模種植的特色經濟林“青宏杏”。

                2018年,在羅彬的帶領下,大紅嶺從一個漫天飛沙的荒山演變成了一個因“杏”而紅的世外桃源,富硒杏的到來,讓大紅嶺搖身一變成了當地村民取之不盡的“杏福嶺”和“聚寶盆”。平安區委區政府也在第一時間劃撥了1600萬元專項資金為大紅嶺生態田園綜合體所需的水利灌溉、道路修建等基礎設施注入資金動力。2019年底,大紅嶺提灌站通水,使杏福嶺的樹木枝繁葉茂,“青宏杏”也于2020年結出了碩果。

                從栽下第一棵樹,到如今綿延數十公里的滿山杏樹,經過6年的精心栽培,213.33公頃杏樹,66.67公頃以針葉樹、闊葉樹以及灌木組成的森林景觀在大紅嶺生根,林木數量更是達到了28萬株……荒蕪了數十年的大紅嶺變綠了。

                現在,大紅嶺的風沙天氣變少了,雨水沖刷形成的溝渠不見了,成群的野雞、野兔在林間悠閑覓食。杏樹不但為當地村民帶來了“綠色生活”,還讓他們吃上了“綠色飯”。“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再也不用外出打工與家人分隔兩地了。”說起羅彬為大紅嶺帶來的變化,當地村民紛紛稱贊。

                ●孫永杰:扎根基層踐行初心使命

                出現急難險重任務時,退役軍人總是沖在最前面的一批人。孫永杰就是他們奮不顧身,勇敢逆行的其中一員。

                “他當過兵,有正義,做事利落,有軍人樣。”“孫書記,我們都信服!”走進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峽門鎮孫家莊村,說起村黨支部書記孫永杰,村民個個贊不絕口。

                2018年8月,由于連續強降雨致孫家莊村發生嚴重泥石流災害,危急時刻,孫永杰保持軍人的鎮定,“是黨員的都跟著我上!”隨即,便帶領村兩委成員和全體黨員沖在抗洪搶險最前沿,挨家挨戶搜救被困群眾,全力組織抗洪搶險工作,全村未出現一例傷亡,所有受災人員都得到妥善安置。事后大家才發現,孫永杰在抗洪救災時不幸被泥石流裹挾的樹木砸中導致右腿骨折。“我自己受傷不要緊,只要群眾全部成功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我就放心了。”說起這件事時,孫永杰卻風輕云淡。

                自孫永杰擔任孫家莊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勤勤懇懇、全心全意為村民辦實事、解難事。近年來,在他的帶領下,全村完成了危舊房改造110余套、農牧民房屋提升工程346戶、防洪渠修復800余米、涵洞修建8處、農路維修3公里、申請泥石流災害點治理項目1800米。完成了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全村自來水管道改造、電網升級改造、光纖網絡覆蓋等。同時,孫永杰通過努力發展全村經濟產業,爭取各方資源,帶動村民發展合作組織,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通過扎扎實實的為民服務措施,重新凝聚起了全村村民共同奮斗、共同富裕的決心與信心。

                退役不褪色,從排頭兵到領頭羊,孫永杰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勇擔“退伍書記”,再建新功。

                ●李倫業:為弱勢群體撐起一片藍天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溫暖一座城,這是退伍軍人李倫業的真實寫照。出生于醫生家庭的李倫業,從小便受父親救死扶傷事跡的影響,在部隊服役時,不僅承擔了連隊中衛生員的工作,還趁閑暇之余積極學習了醫療衛生相關的專業。退役后,李倫業先后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開起了診所,在當地當起了“赤腳醫生”。“每天都是背著醫藥箱四處為患者看病,往返要走很遠的路。每當我治好了患者的病,為他們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時,我就感覺走再遠的路都是值得的。”回憶起從醫的經歷,李倫業感慨萬千。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倫業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個縣城發現,當地的燈籠生意十分火爆。作為地地道道的樂都人,李倫業立馬想到家鄉也有花燈制作的傳統技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看到那些燈籠,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小時候跟著家里老一輩的人手把手做燈籠的樣子。”看著眼前紅紅火火、花樣繁多的燈籠,讓李倫業瞬間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2010年,懷揣著燈籠夢想的李倫業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在樂都區創立了青海倫緣旅游紀念品開發有限公司,專門制作河湟花燈。“剛開始,只有我和家里人制作燈籠,隨著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人手不夠,我便開始吸納當地的殘疾人加入制作燈籠的行業中。”李倫業說,2022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公司搬遷至樂都區七里店安置小區一個400平方米的加工廠內。截至目前,公司共吸納55人就業,其中殘疾人就有43名。

                “要想幫助弱者,自己首先要成為強者。”李倫業表示,他將繼續努力發展燈籠事業,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幫助他人之中,讓殘疾人的愿望結成五彩的燈籠,點亮城鄉,照亮人生,溫暖千家萬戶。

                在海東這座溫暖的城市,還有很多向善向上的老兵。多年來,在海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引領下,他們模范引領,是脫貧致富的帶頭者;他們服務基層,是破解難題的實干者;他們幫扶救困,是弱勢群體的支持者……退役軍人,正成為促進海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欧美高清精品,午夜精品小视频,秋霞AV免费
                  1. <source id="cerrj"><address id="cerrj"><kbd id="cerrj"></kbd></address></source>
                    1. <wbr id="cerrj"></wbr>